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威尼斯人最新
简体 繁体
威尼斯人最新-威尼斯5139手机版
威尼斯人最新-威尼斯5139手机版 > 校园文化 > 文化建设 > 正文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威尼斯人最新

发布日期:2016-05-12点击量:

      内容提要: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理论,在文化建设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关于文化发展战略的思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考察这个生动的发展演进过程,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对文化发展战略的探索及其成果,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战略思想 文化发展战略 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对文化发展战略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认为无论是革命战争、社会改造,还是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应该有全局性的战略指导思想。他的一些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至今仍是我们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宝贵财富。例如,他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思想,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思想,以及繁荣文化的一系列方针原则,为我党全面认识与把握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遗产。这些具有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和系统性的文化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理论,在文化建设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关于文化发展战略的思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考察这个生动的发展演进过程,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对文化发展战略的探索及其成果,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发展(1978—1992)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地总结以往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方向进行了调整,创造性地提出并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建设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丰富了毛泽东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了基本的战略框架。

  1、战略方针:“二为”方向的调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文化工作要“为人民大众(工农兵)服务”。这个方针指导了抗日战争后期解放区的文艺创作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创作的发展。但是,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关于把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简单地归结为作品的第一标准的提法,关于把具有社会性的人性完全归结为阶级性的提法,是不确切的、片面的。“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提法,随后演变成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这个不准确的口号连同文艺政治标准和人性阶级性的不确切提法,对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种不利的影响表现为:在文化领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当作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经常地对文化工作者和文艺作品发动一种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批判,“上纲上线”;否定文化工作的主流和成绩,认为在文化思想界被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政,因而要“坚决进行一场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大革命”,彻底搞掉这条黑线。这也是导致十年动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鉴于党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也鉴于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工作“左”的教训,我们党决定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而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文艺工作对人民特别是青年的思想倾向有很大影响,对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很大影响。” 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文艺“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从此,“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确定了下来。

  实践证明,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法与文化为政治服务的提法比较起来,更加准确。政治本身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一切政治归根到底都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手段。为政治服务,在某种范围内也是需要的,但是决不能用它来概括文化的全部作用,而且这种政治必须确实代表人民的利益。“二为”方向的调整,表明中国共产党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是中国在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上合乎逻辑的政策发展,它不仅纠正了长期存在的文艺与政治不正常的政策关系,而且为新时期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2、战略布局: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79年9月,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正式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从此以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 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首次把精神文明提高到“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的战略高度,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该《决议》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了全面的阐述,明确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精神文明与经济富强和政治民主并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全面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基本内容、战略地位、主要任务、指导方针以及方法原则等问题的科学阐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是构建新时期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3、战略方向:“三个面向”的方针。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对教育领域的“三个面向”的提法,虽然首先是针对教育的,但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关于文化发展的战略思维。“三个面向”的方针不仅为教育,也为整个新时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党的十五大把“三个面向”正式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整个战略方针确定下来。“三个面向”的方针为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时空视野,避免了建国以来“古今中西”文化关系上的形而上学思维和绝对化倾向。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后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内容(1992—2002)

  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着眼于文化建设新的形势,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和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新论断,提出了包括我们党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内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这些思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后对我国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战略地位: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与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和科技在整个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化,知识、文化、价值观念等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以文化实力为核心的软实力影响着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发挥。谁掌握了先进的知识和文化,谁就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优势。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共产党人,紧紧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这一提法,从凝聚力、激励力和综合国力方面,揭示了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江泽民关于文化是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论断,是邓小平文化建设战略地位思想的发展,是对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再认识。

  2、战略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早在1991年7月1日,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崭新概念,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1997年9月,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在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纲领,政治纲领的同时,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他指出,“有中国物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个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基本纲领的阐述,既坚持了毛泽东的关于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文化基本理论,又吸收了邓小平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是对毛泽东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和邓小平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的有机整合,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全新的内涵,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根本任务。

  3、战略原则: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历史作用,体现了文化建设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之一。牢牢把握先进文化方向,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江泽民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江泽民还提出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等重要文化方针。

  (三)新的文化发展观为科学确立文化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2002—)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提出了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内容。

  1、战略指导思想:新的文化发展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发展大局,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文化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最突出的贡献。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

  新的文化发展观是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发展观,是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统一的发展观,是关于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发展动力,文化发展思路,文化发展格局和文化发展目的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具体地说,就是要求我们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充分认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方向的认识,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动力的认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建立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思路的认识,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格局的认识,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切实维护国家战略利益和安全;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目的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新的文化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的新认识,是我们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战略途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这是中央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提法,它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更加深入。文化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包括文化观念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文化传播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形式创新等方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体制创新的体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2006年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指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3、战略保障: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任务,其中就有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具体说来,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不断提高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能力;第二,遵循和适应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不断提高掌握文化建设规律的能力;第三,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不断提高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能力;第四,继承,借鉴和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文化创新的能力;第五,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营造团结稳定局面的能力;第六,为党和国家的外交大局服务,不断提高开展文化外交的能力。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我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

  4、战略重点:建设和谐文化,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了系统阐述。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所谓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 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 我们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内在规定的和谐文化。

  5、战略目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中的文化、精神力量,是国家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内就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传播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对外就是一种辐射力、影响力、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2006年11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代会上的讲话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他指出,“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2007年7月24日,全国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围绕“以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软实力建设”问题建言献策。这表明党和国家已经敏锐的意识到以文化实力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软实力在当前国际竞争中的重大意义。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把“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重要命题正式写入党的报告,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是在文化建设领域总结历史、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做出的重要论断,表明国家和政府正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从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从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不断加深,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为我们构建新时期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对于我们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环境,战略方针,战略保障,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等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作者:邓显超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