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4.23世界读书日“微书评”第二期书评-威尼斯人最新
简体 繁体
威尼斯人最新-威尼斯5139手机版
威尼斯人最新-威尼斯5139手机版 > 校园文化 > 菁菁校园 > 正文
校园文化
菁菁校园

图书馆4.23世界读书日“微书评”第二期书评-威尼斯人最新

发布日期:2014-06-09点击量:
 

有书要评

读陈丹青《外国音乐在外国》………………………………沈 

凡人于哲学……………………………………………………马玉琛

批评的责任……………………………………………………马玉琛

倾听爱因斯坦…………………………………………………宋宁刚

窗明几净后的用心经营………………………………………方 

诗一首随感……………………………………………………陈敬容

《与自己对话》………………………………………………李 

《人间失格》有感……………………………………………王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周 

《人活着的意义》……………………………………………张晓蕾

好书推荐

我推荐的20本书 ……………………………………………马玉琛

我的推荐书目…………………………………………………田 

 

有书要评

                          读陈丹青《外国音乐在外国》

文学院教授  沈奇

读陈丹青《外国音乐在外国》,书中顺便宕出一“闲笔”,谈旧译域外名城之美意,举例“米兰”、“华沙”、“慕尼黑”、“维也纳”等,感叹说:“不过几个汉字,毫无缘由地排列着,又好看,又好听。”遂想到,其实何止“名城”,包括当年翻译的那些国名,也多不失“美词”:法兰西、美利坚、意大利、德意志、英格兰、埃及、印度、芬兰、挪威、瑞典等等,一一品来,确然又好看又好听又有意思。

关键是,这些译名,皆出自“五四”前后那一代可谓“前现代汉语”下学贯中西者之手,换了今天这样语境下的汉译,真不知还有如此好看又好听否?

 

凡人与哲学家

文学院教授  马玉琛

  

 在现实生活中,哲学家是十分可笑的。而在精神家园的密林深处,凡人又是愚不可及的。用废寝忘食来形容哲学家思考问题的专注程度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哲学家痴迷时经常会撞到路边的树上。哲学家一边揉搓肿胀的额头一边嘟哝一句:哪位不长眼的家伙撞了我一下。哲学家根本意识不到那是一棵在原地生长了许多年的树,也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脚走偏了,因为哲学家的注意力仍然盘旋在他痴迷已久的问题之中。

    凡人对此肯定会笑骂一声:这个傻瓜。所幸的是,哲学家已痴迷到耳聋的地步,压根儿就听不到这四个字。或者是听见了装着没听见。

    古希腊大哲人泰勒斯,闲来无事,又不想白白浪费酒足饭饱之后的美好时光。于是双目凝神,仰观天象,结果一不小心翻栽在臭水沟里去了,情景恰好被一位色雷斯女郎看在眼中。当即幽默的说:泰勒斯想要了解天上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脚前鼻下是什么。

    哲学家并不太在意掉进臭水沟这件事,顶多是换了鞋袜衣裤再继续仰观“天象”。哲学家不知道自己喝的是咖啡还是白开水,也不知道自己一天之中吃了几顿饭,更不晓得对门和隔壁住的是什么人。哲学家仰观的“天象”,思考的高深问题,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人是什么?人和猪狗为何相异?人应该以什么方式存活着?人应该逃避什么?人应该承担什么?人的价值如何去实现?人的本质能不能实现?……总之这些,都是精神天空的事情。哲学家仿佛是些偶尔吃些人间烟火,然后生活在真空中的动物。

    诸如别墅、汽车、大哥大、bp机、山珍海味,对哲学家来说都是看不见的臭水沟。哲学家即使不当心掉下去了,也得努力爬出来,换掉被沾湿或者被污染的鞋袜衣裤。继续钻研形而上的东西。至多偶然回头,对别墅、汽车、大哥大之类与人的价值之间的关系,发表几句无关痛痒的议论。

    世界奇妙就奇妙在正是别墅汽车之类刺激了人类本能的欲望,这欲望又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只是总有一天,这些东西要把人们撑得像气球一样膨胀。气球要么飞上天空,要么爆裂。

    那时候,这些洋相百出的气球们恐怕要低眉垂头,虚心地向哲学家们请教:人究竟是什么?人与物质究竟是什么关系?哲学家们是正义而严肃的,绝对不会嘲讽的说一句:爬出来吧,臭水沟的虫虫们!

 

                批评的责任

文学院副教授  白忠德

夏洛蒂·勃朗特曾在183612月把自己写的几首诗寄给当时著名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不料却碰了个大钉子。这位大诗人在回信中说: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在英国没有女作家的地位,又说她没有特出的才能。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没有特出才能”的夏洛蒂十年后会成为轰动英国文坛的作家。

这可算个典型的“棒杀”事件。试想如果夏洛蒂女士真的听从了罗伯特的“忠告”,放弃了写作,那么今天的世界名著之林里便会少一棵叫《简·爱》的大树。“棒杀”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类“事件”依然时时在我们身边上演着。前段时间,文坛“精英”王朔横空出世着实风光了一番,他先是将锋利的匕首刺向金庸大批特批一通,语句尖锐,言辞激烈,甚至掀起了一场文学论争,后又把匕首扎向鲁迅、老舍、张艺谋等文化名人。王朔的大棒无论抡向何处,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砸个对方粉身碎骨片甲不留,否定地彻彻底底完完全全。事物是在否定中前进的,然而那种彻头彻尾的一棍子打死绝不是个刮骨疗伤救人生命的办法。完全否定一味破坏不会给中国文学带来生机和希望,只会把本已混乱的文坛搅得更乱,让人们愈来愈看清挥棒者的丑恶嘴脸和真实面目。

比之“棒杀”的猛烈残忍,另一种手段就显得温柔多了,那便是“捧杀”,这是一种时下流行的普遍现像。爱慕虚荣的作家贪图名利,批评家们既想扬名得利,又想稳操话语权且不得罪人,书商们(包括出版商、发行商和书店老板)更是幻想鼓涨腰包,三方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不谋而合配合默契,使之成为滋生繁衍“捧杀”的温床,并使这种现像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评家们评起作品来或人云亦云或隔靴搔痒或言过其辞或文过饰非或“王顾左右而言他”。总之是心里话没有一句,违心话处处皆有。这种现像的直接危害是一些没有自知自明的作家愈来愈浮躁满足现状沾沾自喜最终迷失消隐了自己。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便是对七十年代女作家们的疯狂炒作。当她们的作品从书架上被“请”下来的时候,当人们不再对她们津津乐道的时候,当人们逐渐认清“非文学因素”不能取代文学的时候,人们是会醒悟并反思那种荒诞古怪而滑稽的“捧杀”现像的。

批评应该永远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一目的就是解释艺术作品和培养审美情感。批评的责任在于建设,建设一种健康有序、创作与批评互动的良性循环的文学环境。作为掌握话语权的批评家们,更应慎重客观理智地使用好这一“尚方宝剑”,尊重客观现实和创作规律,实事求是地指出作品的优劣,不要为一己之私而一味地破坏否定创设萧杀荒凉,也不要一味地说些溢美之词,制造虚假繁荣。“棒杀”和“捧杀”都对文学产生着极大的危害,前者压制扼杀作家,后者麻痹安乐作家。

由此,我们呼唤有良知的作家,更呼唤有责任的评家。

 

倾听爱因斯坦

文学院讲师  宋宁刚

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家,提出了物理学上的重要理论: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知道他是个优秀的小提琴手,知道他不修边幅,有一头蓬乱的头发,纽扣经常扣错……但是,对爱因斯坦这个人,这个被称为千年一遇的伟大科学家,对他的心智,我们了解多少?或者,我们可以反问,知道上述“闲谈”,我们能算走近了一位伟人的心智么?如果不算,怎样才算走近了他,走近一个伟大的心智?

1931216,爱因斯坦在对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讲话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战争期间,应用科学给了人们相互毒害和相互残杀的手段。在和平时期,科学使我们生活匆忙和不安定。它没有使我们从必须完成的单调的劳动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们绝大部分是一天到晚厌倦地工作着,他们在劳动中毫无乐趣,而且经常提心吊胆,唯恐失去他们一点点可怜的收入。

你们会以为在你们面前的这个老头子是在唱不吉利的反调。可是我这样做,目的无非向你们提一点忠告。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看到他在这里第一段里的描述,我只觉得,他在近80年前的话,仿佛直指今天的中国社会,让身在其中的我如坐针毡,羞愧难当。因为在他所描述的“厌倦”与“可怜”里,就有我的影子,有这个时代更多人的影子。我没有理由不为自己更多同类的可怜相、尤其是未众多的所谓城市白领们而羞愧。

爱因斯坦提醒人们走出一己的狭隘与自私,走出无批判的接受、盲从现状(包括自己的工作,更不用说价值观)。

听爱因斯坦这段苦心积虑、意义宏深的话,我们不难省悟,爱因斯坦之所以是千年伟大的科学家,不只在于他深邃的科学探索,在于他的广义和狭义相对论,更在于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忧思,在于他强烈的人文关怀、社会关切,在于他出离一个技术人之狭隘的心智的广度。他所关注的不只是宽广的人类生活之一隅的科学,而是超越于科学、作为科学之依归的人类命运和福祉。这才是他的伟大之所在。相比之下,只满足、或者只关心自己有一份工作的聪明的技术人,从更为宽广的社会意义上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他们是社会的祸害也未可知。

如果说这些还是他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的工作的反思,那么古典文学应该离得很远了吧?可是,他曾写过一篇名为《论古典文学》短文,并且,针对社会,在文中发表了一段的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说:“有的人只看看报纸,最多也不过再读一些当代作家的书,这种人,在我看来,正象一个极端近视而又不屑戴眼镜的人。他完全依从他那个时代的偏见和风尚,因为他从来看不见也听不到别的任何东西。一个人要是单凭自己来进行思考,而得不到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的激发,那么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也不会有什么价值,一定是单调无味的。”在今天这个信息早已泛滥的大众媒介时代,爱因斯坦的这些话,真是振聋发聩,引人深省。

在同一篇文章里,他指出:“一个世纪里,具有清澈的思想风格和优美的鉴赏力的启蒙者,为数很少。他们遗留下来的著作,是人类一份最宝贵的财产。我们要感谢古代的少数作家,全靠他们,中世纪的人才能够从那种使生活黑暗了不止五百年的无知中逐渐摆脱出来。”也就是强调,越是在今天,越是要回头去阅读经过时间的河流的冲刷和洗礼而流传下来的经典。

不只如此,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健全、独立思索的人,爱因斯坦更为深湛详察的思考还表现在《我的世界观》等一系列文章里(参见《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译,商务印书馆,1979)。

在《我的世界观》里,他说:“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我总觉得,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都是可鄙的。

对照爱因斯坦的话,回想一下我们如今的生活,难得不觉得羞愧,不值得反思?有句话说的好,只有面对伟大的灵魂,才能照出我们身上的卑琐。让我们来听一听,这个伟大的灵魂有着敏锐的自觉和高度的自省力:

我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我又明显地缺乏与别人和社会直接接触的要求,这两者总是形成古怪的对照。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为接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一定距离而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人们会清楚地发觉,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值得惋惜。无疑,这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避免那种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的诱惑。

……

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而群众本身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

他以个人诚实的思考和洞察走向对于奥秘、甚至神秘经验的感知和探索:

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谁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他的眼睛便是模糊不清的。就是这样奥秘的经验──虽然掺杂着恐惧──产生了宗教。我们认识到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接近我们的心灵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正是这种认识和这种情感构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这个意义上,而且也只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

生命原来也可以如此有力,如此拥有热量!比之爱因斯坦的眼光、胸怀和心灵格局,我们这些世上的凡俗者,大概会生几分知耻而后进的冲动与勇气吧!庶几才对得起这些伟大的灵魂,也对得起自己的生命。

(注:以上引文均出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许良英等译,商务印书馆,2009

 

窗明几净后的用心经营

研究生院2013级产业经济学4  方婷

陈子苓,一个让生活的厚度更加可见的台湾女作家,一位懂得过生活、有礼貌、善解人意的女性,在《优雅过生活》这本书中让我感受到了如何用心把日子过得细腻。一些生活上的小细节,一些心境上的点播,一些处事上的小建议,让我从中了解到优雅的美好。

在平凡的日子里,在窗明几净的家中,你是决定自己的幸福城堡是怎样一个状态的女主人。把不咸不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就像在《母亲盐》这首诗中,母亲可以让一棵白菜脱胎换骨,让一枚土豆意味深长。优雅不是来源于富贵,而是生活的一种心境。

诗一首随感

   划分  陈敬蓉

法学院法学1103  金真

我常常停步于

偶然行过的一片风

我往往迷失于

偶然飘来的一声钟

无云的蓝空

也引起我的怅望

我啜饮同样的碧意

从一株草或是一棵松

待发的船只

待振的羽翅

箭呵,惑乱的弦上

埋藏着你的飞驰

火警之夜

有奔逃的影子

在熟悉的事物面前

突然感到的陌生

将宇宙和我们

断然地划分

    诗人总在寻找内心同声律的和谐共融.这并没有美好的希望在,亦不存在一个不可言说的诗人!也许,在这里,这种寻找就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一个平衡点,稍有变动,即陷入下一个寻找中.从诗中第一段音律的轻快协调,意象的普通与古典诗词相沟通,只因这完美轻快的音调,捕捉到瞬间的感觉.却又像田间跳动的少年或者活泼的女儿.第二段节奏较沉重,铿锵有力.末了一句.却像是再也坚持不住郁积的浓烈感情,有奔逃的影子.诗人的感情也奔逃在这火警之夜.那是黑的夜和红的火,这不正是他的感情的本色么?好像是要趁这夜的黑并挟着火警的风驰电掣,光似地,只看得见影子.奔逃向燃烧的火的去处,这在最后一段还真有点影子.因这感情是矛盾的.

本来,这整首诗节奏鲜明,感情欲放却抑,正同心灵变化相吻合.最末突然律变.这正可想见诗人的惊诧与迷惑,就像抚琴的女子突然想到什么,心动了一下,手下一慢,莫不是声咽抑或弦断了!诗人的划分并不在所谓的分隔,断开这个意思上,它太笼统,太没有情调,因而是死的.这儿并没有文字,文字在这儿真多余了!而这又全是世间的人的处境!这里只有一个忽而莫名欣喜忽而怅望终于默然的活生生的人.末了的律变就是那一声残阳雁叫,看清了,是独雁!就是这种一瞬间全部沉入渊深,无限疑惑的空洞与可怖!生命顿时鲜活起来,因而铸炼了感情.使悲者更悲,于中深味其所味,又使乐观者猛然幡醒,预感未知的沉重.

有奔逃的影子,断然地划分.一个终于默然,独然的人!却永远低吟着诗的开头。

 

《与自己对话》

商学院审计1301   李航

本书是有巴拉克·奥巴马作序,展示了南非总统曼德拉波澜壮阔的一生。全书通过曼德拉(nm)的狱中信件,对话记录,个人笔记,和一些未出版的手稿,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真实伟大的黑人领袖。

《与自己对话》详尽真实的向我们展示了nm磨难的一生,它让我们对人生苦难有了深层的感悟,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nm被捕入狱28年,出狱之时,已是一位72岁的老人。在狱中,孤独、压迫、虐待、疾病不断摧残着他;在狱外,家人生活落魄、遭人欺辱,亲母去世,丧子之痛,而nm能做的只有铁窗里的哀悼。

书中还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到伟人的思想:反对杀戮,反对强权、特权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反对共产主义,反对《圣经》,反对歧视,崇尚自由、平等,尊敬强者,推崇宽容、友爱。

所有这些,赠予了我们智慧,给予了我们正能量,让我们走近了伟大真实的曼德拉。

 

《人间失格》有感

文学院广播1301  王哲

懦夫,连幸福也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  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描述了这样一个看似平淡实则内心异常痛苦的普通人物的一路心理历程  他会做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样的慨叹也完全是自己内心异常痛苦  甚至连幸福也会觉得是压力  无论是身处乱世还是和平年代  最大的兵荒马乱说到底是人心的幻灭 全书以含蓄优美为基调  让人读完之后体会到世界的丑陋以及人内心的阴暗。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有种爱,历久弥坚

  文学院广告1101   周璇

留在撒哈拉的痕迹会维持多久?一个小时?十分钟?亦或是更短。残存在撒哈拉的记忆,破旧不堪,跨越半个世纪,却依旧鲜活似昨。

飞天的黄沙,掩埋于之下的风情。鼓声渐起,旋转的舞步,轻点的脚尖,洋溢的笑颜躲藏在扬起的薄纱之后。在这个经济极其落后、物质极其不丰富的世界,他们却依旧能欢笑,欢愉至死。我突然我有点明白三毛当初决定去这个的地方的缘由。更让我觉得温暖的是荷西   得知三毛打算去撒哈拉时,只是默默地收拾行李,先去撒哈拉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差事,安顿下来,等三毛去沙漠时好照顾她。

所有的回忆都在《撒哈拉的故事》。他们一起在简陋的帐篷里和房屋里做饭、读书、交谈甚至亲吻;一起牵手漫步在夕阳和金沙之间;一起搬家、一起下班、一起买菜、一起欢笑。生活的简单而幸福。以至于在多年之后,三毛依旧能够笑着对所有人说,我很幸福。哪怕那个时候荷西已经不在了。

 

《人活着的意义》

文学院    张晓蕾

这是一本心灵交流的书籍,作者站在一个“爱”的高度,给我们讲述了她的故事。《人活着的意义》这本书,让还在纠结中,还在迷茫中的人们找到另一个自己,找到自己的生活真谛。

“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柔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维的芦苇,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她说,人是自然界最柔软的东西,但也是最坚强的存在着,因为思想。我们是有思想的,我们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最宝贵的。然而,那是一种怎样的活着方式是对于自己来说最有意义的呢?她说是爱。无肤色,无国界,无种族的爱。对,每个人都是有一己之私欲的,但是,作者通过给我们介绍一直以来她在各个国家、城市的经历对我们诉说了爱的伟大,爱是怎样改变两个人的,无论是施爱者还是被爱着。以此,帮助了无数正在寻找人生意义,正在迷茫的走着的人们。

《人活着的意义》一本让我们精神升华的书籍,一本值得我们阅读的书籍。

 

好书推荐 

                             我的推荐书目

                              文学院教授     马玉琛

哲学

1、《老子》

2、《庄子》

3、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新原道》

4、罗素 《西方哲学史》

5、奥铿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6、柏格森 《创造进化论》

7、特里·伊格尔顿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8、尼采 《》

9、威廉·魏施德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

和平学、政治学

10、约翰·加尔通 《美帝国的崩溃》

历史

11、汤因比 《历史研究》

12、司马迁 《史记》

13、《二十四史》

文学

14、曹雪芹 《红楼梦》

15、肖洛霍夫  《静静的顿河》

16、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

17、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18、奥尔罕·帕慕克 《我的名字叫红》

19、君特·格拉斯 《铁皮鼓》

20、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文学院教授  田 萱

1.《周国平作品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2.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魏征等编撰:《群书治要》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6. 邵伟华:《周易与预测学》

7. 袁了凡:《了凡四训》

8. 黄念祖《心声录》

9.《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10.《虚云和尚年谱》

作者:图书馆 编辑:吴澜     来源:西财新闻网
网站地图